西宁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西宁大学

[切换城市]
西宁站> 西宁教育> 西宁大学> 青海大学信息

青海大学

英文名:Qinghai university 简称:“青大”,“QHU” 所在地:西宁 院校代码:10743 类型:综合类

211工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省部共建大学卓越计划
  • 青海大学师资怎么样, 青海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4421人,其中医护和专职科研人员2565名、专任教师1339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219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1.47%。教职工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4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8人,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6人,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25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6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23人,“昆仑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6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23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20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中科院院士(1名):王光谦(清华大学支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名):史元春、梅青海大学生伟、马宏伟、魏加华。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人才(1名):Panagiotis Karanis(卡纳尼斯)。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肖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梅生伟、陈文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8名):马玉寿、马晓岗、毛学荣、王舰、王建军、王纯莹、文绍敦、邓勇、达嘎、刘书杰、刘红星、刘青元、许存和、迟德钊、李丽荣、李杰、杜德志、陈刚、张才俊、张登山、张永成、周青平、俞红贤、格日力、耿排力、唐道城 、铁生年、魏登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杜德志、刘玉皎。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名):祁得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杜德志、格日力。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胡夏嵩。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名):杜德志、格日力。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名):张红岩、陈咏华 。

  • 杜德志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杜德志  男 汉族 研究员 硕、博士生导师 1964年9月出生于江西吉安县,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点负责人。  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硕士专业毕业后,至今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工作,现任春油菜研究所所长、农林科学院副院长、青海大学副校长,青海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西北农业学报编委,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油菜学组副组长,曾获青海省首届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主要从事春油菜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培育出了4个杂交油菜品种,正在主持农业部、科技部和青海科技厅等项目共5项,近三年的科研经费共240万元,目前拥有三个实验室:品质分析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气相色谱仪、核磁共振仪、近红外分析仪等现代化大型分析仪器。拥有试验用地30亩,隔离网室10亩,1座220平方米的温室,1000平方米的晒场,400平方米的种子仓库。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人,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主授课程为高级作物遗传育种专题,已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林科学研究院春油菜研究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66520  E-MAIL: qhurape@126.com
  • 王 舰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王 舰  男 汉族 研究员 1964年8月18日生 重庆市人  199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理学硕士。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现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省部共建青藏高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高原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任青海省植物病毒检测中心主任。  1985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到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工作。参加了“中位水地种植制度改良”和“温暖灌区复种的合理结构和效益研究”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6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加欧盟援助的“青海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项目”,2002年该项目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1996年9月赴英国学习植物病毒检测技术。1999年主持省级“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项目。2000年主持国家火炬计划“脱毒马铃薯项目”。2001年主持“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雾培生产技术研究”项目。2002年主持“专用型马铃薯示范与推广”及农业部“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建设”等项目。为青海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海省的马铃薯生产质量更上了一个台阶, 2000年主持国家“863”重点预研项目“青藏高原植物抗逆基因的筛选及利用”及省级重点攻关项目“球茎花卉脱毒技术研究”。现主持和参加2004年省科技厅项目“国际马铃薯优良种资资源引进与评价”项目,西部之光“青海马铃薯资源创建”项目,2005年省科技厅项目“用RNA干涉技术沉默马铃薯卷叶病毒的研究”项目。  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农业部三等奖一项。首次提出“青海-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天然家园”的设想,主持建立了以脱毒马铃薯微型薯高山大田直播技术为核心的省、县、乡、村四级种薯生产体系和病毒检测为核心的质量监测体系,累计推广拖毒马铃薯300万亩,增产鲜薯九亿公斤,增加产值2.7亿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四等奖一项,第三完成人,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一项,第二完成人。1999年10月获“第二届青海青年科技创业奖”。2001年被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国青年科技工作协会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曾多次被评为青海大学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1193  E-MAIL: wangjian2197@shu.com
  • 马晓岗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马晓岗  男 汉族 研究员 1959年8月生 中共党员  1982年大学毕业,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丰产栽培等技术研究工作。现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兼国家农作物种质长期复份库主任,研究员。任中国作物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  自八五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多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柴达木春小麦微机辅助决策高产技术研究”、“春油菜杂优利用研究”,“优质高产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农作物北育夏繁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良种良法技术示范”、“科技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多个项目的实施。参与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五个。共获得科技成果15项,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 2001年荣获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和中国作物学会先进个人。并多次被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工作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优秀论文两篇。  2000年参加中美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作为国家农业部派出的专家组成员,赴美进行了有关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蚜虫以及品质改良分子育种方面的业务考察。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中国农科院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均有长期稳定的的业务合作关系。  2002年至2004年期间赴青藏高原各不同生态区,对小麦近缘野生物种进行了多批次的系统考察,收集了不同属的重要种质材料700多份,丰富了国家库的种质资源,并系统掌握了青藏高原小麦近缘植物资源的分布、濒危状况,为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原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目前主持国家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科技部下达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建设”、“高寒干旱贫困山区乡农牧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教育部下达“西部地区特色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平台研建”以及多项横向联合项目。  主要专业方向:着眼于西部开发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青海所特有的农作物品种和近缘野生种质资源材料,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开展农作物抗性遗传和品质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面向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农牧结合型的生态农业和绿色环保农业的专业主攻方向。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1199  E-MAIL: mxg5988@sina.com
  • 迟德钊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迟德钊  男 汉族 研究员1960年生  现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兼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农学系,1982—1992年在海北州农科所从事青稞遗传育种,主持或作为主要贡献者参与“北青号”7个系列品种的选育。1992年—今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事小麦和青稞遗传育种,主持“利用外源DNA转移技术培育春小麦新品种”项目,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利用谷子DNA导入小麦技术育成新品种“青春587”,同时参与青海省首个面包专用春小麦“青春254”新品种的选育;主持青稞新品种的选育,育成高产、优质、高β—葡聚糖含量(平均β—葡聚糖含量8.96%,是目前已知的国内青稞含量最高的品种)青稞新品种“昆仑12号”。  到目前共获省级科技成果18项,共获得国家、省以及州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项,州级科技进步奖五项。1997年获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首批入选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1179  E-MAIL: qhcdz@163.com
  • 李 莉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李 莉  女 汉族 研究员1959年生 中共党员 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982年元月毕业于青海大学农学专业,现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青海省农学会园艺分会理事长。参加和主持完成了“蔬菜综合增产技术”、“青海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蔬菜种子基地建设及开发”、“菊芋品种选育及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29项,取得科技成果26项,其中主持完成13项,获奖成果10项,其中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四等奖各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1项;参加编制并发布实施省级专业技术标准25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通过省级审定蔬菜品种9个。  研究方向:蔬菜栽培与育种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1182  E-MAIL: yyslili@163.com
  • 王 宁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王 宁  男 汉族 研究员 1966生  198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199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植物学专业,植物资源化学开发与利用方向硕士学位,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起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工作。  1999年任副研究员技术职称。  主持与参加国家及省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  目前主持青海省科研项目三项,科研经费20万元。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1182  E-MAIL: yyslili@163.com
  • 陈占全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陈占全  1979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研究员。现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青海省农林科技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青海省农林支社副主委、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青海省土肥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会员。  长期从事植物病害防治研、科研管理、土壤和植物营养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主持了小麦白杆病,小麦雪腐叶枯病,小麦条锈病,蚕豆枯萎病,大麦(青棵)条纹病,云纹病,湟水流域农田不同类型土壤主要微生物种群研究,苹果树腐烂病防治研究。在青海高原农业生态区,对农作物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危害损失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基本明确高原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作物主要病害发生种类、流行规律、侵染循环,研究形成了综合防治技术,在一些方面有创新。采取的综合防治技术,具有高效、低毒、操作简便,群众易接受等特点,在青海和邻近类似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防效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主要从事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针对高原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养分障碍因素探讨,研究增施钾肥为主平衡施肥技术。初步改变了青海省长期以来认为的富钾区不施钾肥的传统习惯,农作物施用钾肥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提高品质作用  通过多年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共取得科研成果15项,其中7项获得奖励。发表论文73篇,其中9篇获优秀论文奖。荣获农业部科技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林农科院土肥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1173  E-MAIL: zqchen@ppi.caas.ac.cn
  • 孙小凤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孙小凤  女 汉族 研究员1964年2月生  现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兼肥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青海标准协会会员、青海省第十届妇女代表大会执委、青海省女科技工作委员会会员。  主要从事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变化的定位监测研究,施肥与环境的研究、包裹型缓释肥料的研究,农作物专用肥的研制开发及产业化,叶面肥、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的引进、筛选和推广应用,农用地等级评价及土地资源开发和环境评价工作等,完成科研项目,长期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或主持完成科研和推广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线性规划在肥料分配及预测中的应用》获全国首届农林系统青年优秀论文奖,合著《农作物配方施肥》、《粮油科技知识问答》、《农作物新技术应用》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林农科院土肥所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1173(O)  E-MAIL: sunxf1001@163.com
  • 田丰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田 丰  男 汉族 教授 1963年3月出生于陕西渭南县  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取得学士学位,2004年在甘肃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班结业。1984年毕业后从事农业教学至今。2004年取得教授任职资格。中国农学会会员,现在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担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的高级农业试验统计课程、农学专业本科生作物栽培学和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的主讲;同时还主讲农学专业本科生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推广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农业环境学等课程。先后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马铃薯新品种基地建设,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原ATP生根粉)的推广工作,三江源区适宜栽培草种快速扩繁与加工技术研究,青海生态经济林模式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学系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8576  E-MAIL:qhdx111tianfen@sina.com
  • 唐道城
  • 青海大学研究生导师——唐道城  男 汉族 教授1954年11月生,园林植物及观赏园艺硕士点负责人  现任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林系教授、园艺教研室主任、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究中心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大学农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青海大学、青海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青海大学学报编委、青海省农牧厅科技咨询专家、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委员会咨询专家、青海省花卉协会和西宁市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咨询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西宁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民盟青海省委常委,民盟青海省科技经济委员会主任,青海省政协委员。  主要教学情况:从事《作物栽培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讲授、实验、实习,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  主要研究方向及科研项目、成果:观赏植物遗传育种和球根花卉栽培生理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科技部、教育部、青海省科技厅、北京市科技局、青海省教育厅、西宁市科技局等资助项目25项,获省级成果11项、各级成果奖9项,选育花卉新品种3个。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著作3部,拥有192㎡的自建实验室。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0971-5310255  E-mail: Tangdaocheng6333@163.com
  • 杨立峰
  • 杨立峰,男,副教授,1964年7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筑路机械专业。从事公路工程施工与技术管理多年,2001年4月调入青海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作,所承担的主要主讲课程有《道路勘测设计》、《路基工程》、《城市道路与交通》等,同时还主持完成了三届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效果良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现担任建筑工程系道桥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公路工程。
  • 刘连新
  • 刘连新院长,男,汉族,1957年生,青海省西宁市人,中共党员,同等学力研究生,土木工程教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被聘为西宁市工业项目专家咨询组成员---建材组组长,青海省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高原特色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省级重点实验室“高原建筑材料实验室”负责人,土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专家,青海省第二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材料学科硕士生导师。现任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多年来一直从事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生态建材与环保》、《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施工》、《建筑材料》、《无障碍设计》等课程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在“十五”期间,结合青海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积极开展了科研攻关、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青海省建设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2006年7月被建设部授予“‘十五’建设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07年5月被聘为青海省建筑业协会专家库专家。2006年被批准为青海省第二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抗盐渍侵蚀建筑材料与技术研究》(2002AA335020)、《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中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究与应用》(2003AA33X100);主持完成了青海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高强耐水复合石膏的研制》(2005-G-251)、《透水性生态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应用推广》(2006-N-551)等科研项目6项。现正在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青藏高原新型路基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2009-G-204)、《洁净能源在三江源区建筑节能中的综合利用》(2010-N-S01)、《高海拔地区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及输电线路塔基防腐耐久性研究》、《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材料耐久性:抗硫酸盐腐蚀-AAR-氯离子扩散的耦合作用性能研究”等项目。完成了青海省建筑材料技术开发应用项目3项,开发研制了混凝土抗盐渍腐蚀的专用外加剂:“KYZ系列混凝土外加剂”,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510020650.3)。发表研究论文48篇,其中15篇为核心刊物,2篇在《EI》和《CA》上收录。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编写青海省地方标准《麦富纤维及工程应用》DB  63/T945—2010,出版《高原环境建筑材料》、《无障碍设计概论》专著2部。  研究方向:高原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一、简历  1982.1月 毕业与青海大学水电系水工专业,本科、学士。  1982.1~1987.12 在青海大学水电系任教。  1986~1988年 在华北水力电力大学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班结业。  1988.3~1992.7 在青海大学学生处工作,任处长。  1992.8~1995.7 在青海大学教务处工作,任处长。  1995.8~1998.1 在青海大学成教学院工作,任院长。  1998.3~现在 在青海大学建工系任教,任系主任、党总支书记。  2000.8~2001.8在中南大学土建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  2010.11.25 任命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二、教学工作  多年来一直从事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生态建材与环保》、《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施工》、《建筑材料》、《无障碍设计》等课程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  三、科研工作  (一)已完成的研究项目:  (1)《青海省2000年建材工业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省级项目,子课题主持人。  (2)《人造玛瑙卫生洁具的研制》,省级项目,主持人,国内先进水平。  (3)《高原环境对青海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评价研究》,省级项目,子课题主持人,国内先进水平。  (4)“有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无障碍设计” 省级项目,主持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  (5)《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坝系优化规划》,部级项目,主要参加人,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  (6)青海省发改委研究项目,《青海省建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思路、方向及任务》,经费5万元,2006.3,主持人。  (7)《高强耐水复合石膏的研制》(2003-G-108)(经费5万元)。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3 年3  月至2006 年6 月,主持人,成果鉴定结论:国内先进。  (8)《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省级教研项目,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刘连新。  (9)国家863项目《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抗盐渍侵蚀建筑材料与技术研究》(2002AA335020)(经费70万元)。2002~2005年,主持人,评价结论:优秀。  (10)国家863项目《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中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究与应用》(2003AA33X100)(经费110万元)。2003~2006年,主要参加人,评价结论:优秀。  (11)《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制备及其应用推广》(2006—N—551)  (经费15万元)。2006~2008年,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人,成果鉴定结论:国内领先。  (12)《加固补强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青海省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参加人,2006~2010。  (13)《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2007-G-527),主要参加人,2008~现在。  (14)《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践研究》,青海大学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年完成,即获校级优秀奖。  (15)《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研究》,青海大学校级中青年基金项目,2008~2009年,主要指导人。  (16)《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高等建筑教育》2009第一期,龚志起;陈柏昆;刘连新;张吾渝;刘青;蒋宁山  (二)在研项目:  (1)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青藏高原新型路基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2009-G-204),主持人。经费15万元。2009~2011年。  (2)青海省科技厅项目《洁净能源在三江源区建筑节能中的综合利用》(2010-N-S01),主持人。经费35万元。2010~2012年。  (3)国家电力总公司项目《高海拔地区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及输电线路塔基防腐耐久性研究》子课题,主持人。经费9.6万元。2010~2011年。  (4)西宁市经委项目《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材料耐久性:抗硫酸盐腐蚀-AAR-氯离子扩散的耦合作用性能研究”  子课题,主持人。经费20万元。2010~2012年。  四、教学研究成果  1.《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践研究》,青海大学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年完成,即获校级优秀奖。  2.  《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高等建筑教育》2009第一期,龚志起;陈柏昆;刘连新;张吾渝;刘青;蒋宁山  3.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省级教研项目,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刘连新。  4.《有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无障碍设计》省级项目,主持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  5.《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s1期,独著,核心)  6.《西部地区土木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5.1)陈柏昆,刘连新  7.《土木工程材料》校级一类课程,立项建设时间:2008~2010年,经费6万元。课程负责人  8.《土木工程材料》校级精品课程,授予时间:2010.11.2,青大校教字〔2010〕89号。课程负责人  9.《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组》省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时间:2010年。团队负责人  五、获奖  获 奖 名 称颁奖部门获奖时间等级本人排名  《抗盐渍系列混凝土外加剂》ZL 2005 1 0020650.3国家专利局2007.7国家专利1  《有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无障碍设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省教育厅2005.4一等奖1  授予“‘十五’建设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建设部2006.7先进个人1  青海省第二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省科技厅2006带头人1  聘为青海省建筑业协会专家省建设厅2007.5专家1  聘请为“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同行评议专家”,从事重点项目评审工作。科技部、教育部2006.10专家1  被聘请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从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教育部2005.9~现在专家1  被授予“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青海大学2008校级1  被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青海大学2008校级1  六、发表论文(部分)  1.《浅谈西宁盆地石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建材》1995第2期独著)  2.《变量分割法在坝系优化规划中的应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5第2期 第2作者核心)  3.《优序法在高原环境对青海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评价中的应用》(《青海大学学报》1995第3期 独著)  4.《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治沟骨干工程总体布局及坝系优化规划研究》(《青海大学学报》1995第2期 合著)  5.《雪龙滩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技术措施的探讨》(《青海大学学报》1996第2期 第一作者)  6.《发挥高校继续教育优势 为青海经济建设服务》(《青海教育》1997增刊 独著)  7.《雪龙滩水电站调压井混凝土冬季施工》(《青海大学学报》1998第2期第二作者)  8.《工程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国际接轨之刍议》(《建筑经济》1999第6期独著核心)  9.《格尔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探讨》(《青海大学学报》1998第4期独著)  10.《中国与世界房地产发展比较研究》(《青海大学学报》1999第6期独著)  11.《小康住宅建筑材料发展趋势刍议》(《青海大学学报》2000第4期独著)  12.《21世纪,呼唤绿色建材》(《青海环境》2000第4期 独著)  13.《利用微硅粉配制高标号混凝土》(《建材工业信息》2001第6期独著)  14.《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强度与龄期的发展系数研究》(《粉煤灰综合利用》2001第4期 独著)  15.《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强度与龄期的发展系数研究》(《混凝土》2001第8期独著 核心)  16.《高海拔、高寒地区利用微硅粉配制高强混凝土》(《建筑技术开发》2001第9期 独著 核心)  17.《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青海大学学报》2001第6期第二作者)  18.《现代建筑与“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南方建筑》2001第4期独著)  19.《化学建材与化工原料市场前景展望》(《青海大学学报》2001第5期独著)  20.《察尔汗盐湖及超盐渍土地区混凝土侵蚀及预防初探》(《建筑材料学报》2001.12第4卷 第4期  独著)。《Chemical Abstracts》收录,JUNE3,2002。2004《EI》收录。  21.《利用废玻璃研制轻粗骨料及轻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2002第4期 独著 核心)  22.《利用微硅粉配制高标号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2002第3期 独著 核心)  2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青海大学学报》2002第1期第二作者)  24.《青海旧居维护结构保温问题的探究与启示》(《青海大学学报》2002第5期 独著)  25.《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热试验研究》(《建筑技术》2003第1期 第一作者 核心)  26.《青藏高原地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研究》(《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4  ISBN 7-80159-611-0/TU.325第一作者)  27.《大通年产5万吨耐火材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6.20,主要编写人  28.《青海高原盐渍土对建筑物腐蚀性的研究》(《建筑技术》2004第4期 核心第二作者)  29.《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study of erosion and  prevetion of concrete in solt lake and saline soil area  of Chaerhan,Chaidamu  》于2004年在《EI》杂志上收录(收录号:02096873950,见附件)  30.《抗盐渍土侵蚀混凝土的工程实践与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4第6期 第一作者)  31.《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s1期,独著,核心)  32. 《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地区建筑材料使用寿命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5第1期 第二作者)  33. 《KYZ系列混凝土外加剂的试验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5第4期,独箸)  34.余红发,刘连新,曹敬党,陈浩宇,翁智财.东西部氯盐环境中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服役寿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Vol.21,No.2  35.余红发,孙 伟,  刘连新,翁智财,陈浩宇,李美丹.《在盐湖卤水环境中混凝土的应力腐蚀行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排印中)  36.《西部地区土木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5.1)陈柏昆,刘连新  37.《高原干冷、干热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的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6第1期 第一作者)  38.《高海拔、高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及技术研究》(《施工技术》2005.vol.34增刊,独箸)  39.已申请发明专利一项:《抗盐渍系列混凝土外加剂》(申请号:200510020650.3;申请日期:2005.3.30)  40.《混凝土在卤水、淡水中的干湿循环腐蚀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6第4期 第二作者)  41.《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沈阳除冰盐环境下的氯离子扩散行为》(《混凝土》2006第一期 第四作者)  42.《混凝土在海洋环境和除冰盐条件下的氯离子扩散行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第22 卷第3  期,2005 年9 月,陈浩宇1 余红发2 刘连新3 翁智财1 蒋宏伟1 李美丹1  43. 《生态混凝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混凝土》ISSN1002-35502008.1刘连新2  44. 《多功能“MAMF”纤维在GIS基础中的应用》《全国耐久性会议论文集》2008第1期刘连新  45.《高原环境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植物生长的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学报》2009..3,刘连新等  46.《研判形势、采取对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建筑教育》,2010.12,独著  47. 《玉树“4.14地震”村镇房屋震害调查与设计思考》2010.12,蒋宁山,刘连新  48. 《麦富纤维及工程应用》,青海省地方标准,DB 63/T945—2010,2010  -12-23发布,2011- 01-22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第2起草人  七、出版教材  《无障碍设计概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9  《高原环境建筑材料》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1  八、联系方式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邮编:810016  电话:0971-5310405,13519700012  E-mail:qhdxjzgcx@163.com;qhdxllx@126.com
  • 卞敬玲
  • 卞敬玲 副院长,中共党员,江苏扬州人,力学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力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获得过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和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等光荣称号。曾作为教育部公派留学生在日本大学、日本茨城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被聘为青海省力学学会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材料力学》重点课程建设负责人、全国高协组织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及材料的力学分析
  • 顾声龙
  • 个人信息:顾声龙,男,1982年4月出生,博士,副教授,中共预备党员,硕士生导师。现为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科研管理部主任。获中国科学力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水文模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侧重于风力机叶片结冰机理的数值研究及水文模型应用研究。  个人工作简历: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至201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事超声速燃烧方面的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3月~至今在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共参加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及青海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各1项。共发表论文11篇,其中EI收录2篇,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篇。  通信地址: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10436  邮箱地址:qhdxgsl@qq.com
  • 张兴玲
  • 个人信息:张兴玲,女,1978年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中共党员。现任教于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生态边坡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个人工作简历:2000年7月至今在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任教,2006年考取了青海大学生态边坡工程方向的研究生,并于2009年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学位。  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共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参编专著一部。在国内相关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约12篇,其中第一作者9篇。  通信地址: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10810  邮箱地址:xinglingzh68@163.com
  • 孙凡副
  • 个人信息:孙凡,男,1962年8月出生,副教授。获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水资源优化配置、大坝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个人工作简历:1983年毕业于青海大学水电系,1983年~1993年在青海省水科所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1997年在山东省威海市水文局工作,2007年至今,在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工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9年 ~ 1992年在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11月获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主持青海省科技厅项目1项,青海大学项目1项,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各类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约10篇。  通信地址: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10436  邮箱地址:qhsunfan1@sina.com
  • 刘春艳
  • 个人信息:刘春艳,女,1971年3月出生,工学硕士,教授,中共党员。现为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教学管理部主任。获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1995.7月毕业于青海大学机械系,留水电系电工教研室任教;1995.9~1996.7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进修学习;2000~2004年攻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及第二学位;2003.9~12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进修学习;2006.9~12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进修学习;2007年12月考入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工作业绩:从事电气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相继承担电工电子学、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场热力设备等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的电机与电子工艺的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期间发表学术及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共14篇,主持并参与的教学研究与科研项目共7项。主要参与编写教材《电工电子学》一部,实验教材《电工电子学实验指导书》一部。  通信地址: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10436
  • 王黎军
  • 个人信息:王黎军,女,1961年10月出生,学士,教授,民建会员。现为青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水力学、农业水利工程及节水灌溉方面的研究。  个人工作简历:1984年7月~2000年10月在青海水利学校工作;2000年10月至今在青海大学工作。  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共参加国家“863” 计划项目1项,省级及部级科研项目7项.获得五项省级成果证书。国内各类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约10余篇。  通信地址: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10436  邮箱地址:wlj880125@sohu.com
  • 李若东
  • 个人信息:李若东,男,1962年6月出生,工学硕士,教授, 九三学社。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个人工作简历:1984.7月毕业于青海工农学院水电系,1984年7月至1993年12月在海西州水电设计队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1994年元月至2000年6月在青海水利学校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测量教学工作;2000年7月至今在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水工教研室工作。  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发表学术论文共10篇,主持并参与的科研项目共7项。  通信地址: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 0971-5362586  邮箱地址:736228421@qq.com
  • 李钊年
  • 李钊年,男,汉,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电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  青海省动力与能源工程学科带头人;青海省“新农村规划建设”首批特聘专家;青海省科技厅机电项目评审专家;青海省第五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青海大学《电工电子学》省级重点课程建设负责人;青海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海大学分会秘书长。  先后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重大)项目和青海省电力公司横向项目各一项,参加国家“863”项目1项,教育部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3篇,参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 电话:
    %u0030%u0039%u0037%u0031--%u0035%u0033%u0031%u0030%u0036%u0039%u0035
相关推荐
甘肃政法学院师资好不好,甘肃政法学院师资怎么样 广西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广西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长安大学师资好不好,长安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贵阳中医学院师资好不好,贵阳中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云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